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令人陶醉于其美感之中,同时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着一种道德观念。审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探讨文学的审美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文学审美与道德元素对读者的作用分析。
审美与道德定义
关于“审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是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认为审美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感知,更是对内在价值的体现。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审美的“无目的性”观点,认为审美的价值不在于其功利性,而在于对于美的感受本身,通过审美的活动,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纯粹而无目的的美的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是一种对于存在的体验,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呈现,以艺术作品为桥梁,人们可以与世界进行对话,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存在。汉语词典记载: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关于“道德”,孔子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仁义为中心,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维护社会秩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道德是一种习惯,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培养形成的。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中庸”,即避免极端、过度,应保持适度、平衡。康德将道德与理性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德是根据普遍性原则来判断和行动的,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义义务来行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利益。尼采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对弱者的压制,是一种对个体自由的限制,主张个体超越道德的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审美与道德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文解字》(许慎)中提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美”的英语单词为“ Beauty”,演化于拉丁文bellusy,代表着幸福、善良、愉快。从词源的视角来看,道德与审美有着亲缘关系,现代人们口中的“美德”即典型的体现。作为人类生存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实践精神,道德与审美表现出了高度的价值取向统一特征。道德之善引领人们对事物现象做出判断。就像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的:道德学说是关于人们如何配得上幸福的学说。这就需要人们对道德应当如何进行评价与判断。当人们在实践中对某种事物或对象产生鄙弃的心理时,则需要不断向理想中的状态靠近。在这个过程中,如若认为道德是引领人们到达某一目的的指南针,那么,审美就是过程路线。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审美与道德同向同行。虽然二者的形式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走向更美好、更理想的境界。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与道德表达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不仅追求审美表达,更承载着对道德价值观的思考与传递,其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交织与碰撞,使得作品更具思想内涵。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以其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而著名,主角哈姆雷特面临众多道德困境,如是否为父亲报仇、是否应该信任他人等道德问题的探讨使得作品更具思想辩证性。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莎士比亚以精心构造的对白和诗意的语言,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让人们在领悟文学美之同时,获得道德层面的启发。又如钱钟书的《围城》,小说通过对男主角方鸿渐的人生追求和内心挣扎的描写,展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期望之间的冲突。文中以幽默的笔调和精细的描写,将这种道德困境呈现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思考,在审美上给予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作者将审美与道德紧密联系,为小说赋予了深刻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也是一部充满审美和道德表达的作品。作者曹雪芹用精湛的笔法展示了一种高尚、优雅的审美追求,体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观,不仅强调人性的复杂性,更注重内心真实性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这种审美表达不仅给读者带来艺术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爱情、权力、财富等问题的深层思考。当然,将审美与道德紧密结合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且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审美负责打破常规、挑战传统,使文学作品更具创造力和艺术性;而道德表达则为作品赋予了深度的思想性。总之,审美与道德的交融,让文学作品更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思考,使作品更具价值意义。
文学审美与道德的相互影响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道德品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法国作家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描绘了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命运,因为社会不公而过着悲惨的一生,雨果通过冉·阿让的悲剧命运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道德意识:社会不公和贫困可以导致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作为读者,我们在欣赏小说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自己的道德观念,并希望能够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出贡献。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作品,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世界,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追踪和监视,展现了政府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控制。小说中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对真相的掩盖。在面对这种压迫和欺骗时,温斯顿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信念,对抗着政府的虚伪。这种对道德的坚守和追求成为整个小说的核心,引发了读者对自由、真相的思索。《活着》(余华)也是一个充满道德思考的作品。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通过对主人公徐福贵的遭遇,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小说中道德问题的提出,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深思和反思,进而激发了对改变社会现状的渴望。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审美与道德的相互影响。文学作品通过审美的方式,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当然,道德观念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使其在作品中传递出审美趣味。二者的相互影响使得文字组合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对社会和人性的呈现手段。然而,文学审美与道德的相互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道德品质也会发生变化。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需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文学的审美与道德对读者的作用
一是价值观塑造。文学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其审美水平,培养读者对美的敏感能力、独特的审美眼光。审美意识的培养将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细节,懂得欣赏美的存在,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经典文学作品中通常涉及人性的探索、道德的思考和伦理的辨析等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人生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例如,通过阅读《红与黑》,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领悟到坚持和毅力的力量,从而引导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坚定地坚守底线原则和理想信念。二是情感激发。文学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诗歌中优美的韵律、戏剧中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读者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让读者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又或者,《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聪明机智和强烈的自尊心,引起了读者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引导读者感知人生的复杂性,培养读者情感智慧。再是引导读者思考道德问题。比如,《红与黑》中的朱丽安·索雷尔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了别人的幸福,这种道德败坏的形象让读者深思人性的善恶。同时,文学作品也会通过展示正直、勇敢、仁爱等美德的形象,来引导读者追求道德的高尚。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为了信仰和正义,坚持斗争到底,这种道德的坚守给予了读者崇高的道德榜样。
总之,文学的审美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微妙的相互关系。审美和道德的交织使得文学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审美体验能够引发人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反思,而道德观念则影响着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还将进一步探讨文学的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和品读文学作品的价值。
(作者:朱宏芳,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